医疗卫生

(乙类)病毒性肝炎

作者:应急办学院新闻来源:广西疾控中心点击数:3109更新时间:2023-12-15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

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该病毒为直径27~32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2~1.34g/cm3,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7.4Kb,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甲型肝炎病毒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治疗原则

1.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2.饮食: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

3.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西药进行治疗。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4.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及支持疗法以阻断病情恶化。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它可造成慢性肝病和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 

  • 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 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其慢性后果的效果达到95%,是预防一种主要人类癌症的最早疫苗。 

传播

  • 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 

  • 在乙型肝炎低度流行地区,性传播和使用被污染的针头(尤其是在静脉药瘾者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围产期传播或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可占慢性感染的三分之一以上。 

  •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 

  • 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症状

  • 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 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90%以上的人在六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 

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

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

成年人: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低于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

在童年受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15%-25%会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或肝硬化。

治疗

  • 急性乙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让身体感到舒服和保持足够的营养平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流失的液体。 

  • 可以使用包括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在内的抗病毒药物以及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细胞癌发病率,提高长期存活率。不过,在许多资源有限的地区,人们并不能随时可以获得治疗。 

  • 肝癌几乎总是致命的,而且往往是在人们最具生产力以及承担着家庭责任时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肝癌患者在诊断后数月内即死亡。在高收入国家,通过外科手术和化疗,患者的寿命可延长几年。 

  • 肝硬化患者有时接受肝移植,成功率高低不一。 

预防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 此后尚应接种2剂或3剂以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下两种备选方案可任选其一: 

  • 三剂间隔接种法,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第一剂(单价疫苗),第二剂和第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与百白破疫苗的第一剂和第三剂同时接种;

  • 四剂法,即在出生时接种一剂单价疫苗,此后定期接种3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通常与其它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

  • 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可能终身免疫。 

另外,实行血液安全战略,包括对所有捐献的供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质量保证的筛查,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进行安全注射并消除不必要和不安全的注射也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尽量减少性伴侣的数目并使用屏障(安全套)保护措施等,也可预防传播。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肝病毒可引起急、慢性感染。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没有症状,且仅在十分罕见情况下才与危及生命的疾病相关。约有15-45%的感染者在没有得到任何治疗情况下可在感染6个月之内自行将病毒清除。 

 其余55–85%的感染者会发生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在这些慢性丙肝病毒感染人员中,20年内出现肝硬化的危险为15–30%。 

传播

  • 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为: 

  • 以共享注射器具方式注射使用毒品;

  • 在卫生保健情况中,因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或者对医疗器械没有进行彻底消毒而导致,尤其是对针筒和针头的使用;

  • 输入没有经过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 丙肝病毒也可通过性方式传播,可从受到感染的母亲传给其婴儿;然而这种传播方式并不常见。

  • 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品或饮用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感染者进行拥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饮料等偶然性接触传播。 

症状

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起初受到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人员可能会有发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痛和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 

接受检测

早期诊断能够预防可能因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并防止病毒传播。世卫组织建议筛查可能存在较高感染风险的人员。 

丙肝病毒感染较高风险的人群包括: 

  • 注射吸毒人员;

  • 在感染控制做法不够充分的卫生保健机构接受了受到感染的血液制品或者创伤性操作的人员;

  • 由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生下的儿童;

  • 有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性伴侣;

  • 存在艾滋病毒感染的人员;

  • 囚犯或以往被监禁者;

  • 使用滴鼻药的人员;

  • 有纹身或者穿孔的人员。

治疗

由于一些人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将感染清除,因此丙肝并不总是需要治疗,而且有些慢性感染者并未出现肝损害。当需要治疗时,丙肝治疗目标就是治愈。治愈率取决于若干因素,这包括病毒毒株以及所采用的治疗办法。 

丙肝的治疗标准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直到最近,丙肝的治疗以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疗法为基础,这需要每周注射药物,为期48周。约有半数病人可以得到治愈,但会经常出现副反应,有时会致命。 

近期,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这些被称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药物比老式疗法更有效、更安全且耐受性更好。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可使大多数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且治疗时间更短(通常为12周)、更安全。尽管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生产成本不高,但起初由厂商制定的价格却很高,即便在高收入国家这也可对此类药物的获得性带来困难。 

仍需做大量工作,确保这些进步使全球更多人得到治疗。 

预防

一级预防

尚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因此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依赖于在卫生保健机构、在高危人群中间(比如注射吸毒人员)以及通过性接触降低病毒接触风险。 

以下清单属于世卫组织推荐使用的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的有限举例: 

  • 手部卫生:包括外科手消毒方法、洗手以及使用手套;

  • 锐器和废弃物的安全使用和处置;

  • 向注射吸毒者提供综合性减轻危害服务,包括提供无菌注射器具;

  • 对捐献的血液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的检测;

  • 对卫生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 促进正确持续使用安全套。

二级和三级预防

  • 世卫组织建议丙肝病毒感染者应:

  • 接受与保健和治疗方案有关的教育和咨询;

  • 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预防这些病毒合并感染,以保护其肝脏;

  • 及早接受适当医疗管理,包括接受适当的抗病毒治疗;

  • 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早诊断慢性肝病。


经职院官方公众号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办公室电话:0771-6301430

传真:0771-6301345

招生电话:0771-6306381 6306382(兼传真) 630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