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劳动者可以要求所在企业工会参与或者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该《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有望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化解于企业内部,“其立法意图将使劳动争议解决方式重心发生重大转变”。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教授介绍说,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实施后,其后几年间实务部门最大的感受是劳动仲裁被搁置,大量劳动争议涌入法院。
“在上述背景下,出台专门强调协商和调解的规定,实际上是试图纠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忽视劳动争议特殊性的错误导向,回归到各国通行的强调劳雇纠纷更多使用协商和调解的路径上来。”刘俊说。
5日内不回应视为不愿协商
为了解决争议处理中最为薄弱的协商问题,《规定》针对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机制普遍缺失、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弱化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明确提出建立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协商机制。并对协商的主体、方式、时限、效力等也都有细化的明确规定。如第十条对于时限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应当积极做出口头或者书面回应。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视为不愿协商。第三十四条则进一步对于未建立调解委员会的企业施以行政和法律处罚。“这些规定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比,真正将集体协商制度落到实处,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雇主‘不愿谈’的问题,是最大的亮点。”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遍及基层
在《规定》中,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得到显著增强。调解委员会除了具有调解劳动争议,聘任和管理调解员的基本职责之外,还具有以下职责:指导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督促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协调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企业重大集体性劳动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共同推动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检查辖区内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情况。这既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又体现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管理环节上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的要求,同时也为和解、调解协议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平凉热线
《规定》对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设立也有明确要求,“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此外,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总部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开展预防调解工作。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建立小额简单案件由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由总公司(总厂、总部)调解委员会处理的分类处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同时,《规定》明确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解工作。
建立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制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在《规定》中获得确认。其第二十七条规定,生效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同时,为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当事人更多选择调解方式解决争议,《规定》明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